在她的职业生涯中,始终关注的不仅是患者的牙齿,更是背后的心理需求与情绪状态。
正畸治疗不仅是生理结构的调整,还与患者的自我形象、社交自信和审美观密切相关。肖世芳发现,部分患者的焦虑并非源于牙齿本身,而是受外貌焦虑(Appearance Anxiety)、躯体变形障碍(Body Dysmorphic Disorder)等心理困扰影响。
当心理问题与治疗预期挂钩时,如果缺乏心理干预,单纯的正畸治疗可能无法带来真正的满意度。她常与心理咨询师朋友交流,了解到潜能开发、认知行为干预等方法,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对治疗的接受度与生活质量。
临床心理学注重心理评估、干预与康复,与她的医学背景形成互补。这促使她选择攻读西班牙马德里欧洲大学的临床心理学硕士,希望建立“口腔治疗+心理关怀”的跨学科诊疗模式。
这不仅符合精准医疗(Precision Medicine)的趋势,也呼应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“生理-心理-社会”整体健康理念,即“健康不仅是疾病或虚弱的消除,而是身体、精神和社会层面的完美状态”。
在学习过程中,《应用行为分析学》和《积极心理学》这两门课程对她改善医患关系尤为重要:
首先是沟通方式优化。积极心理学中的正向沟通原则(Positive Communication Principle)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具体提问,例如给患者讲方案时将“听懂了吗”改为“我说明白了吗”,减少防御性反应,提升交流的温度。
其次是调整患者预期。对于容貌焦虑或期望值过高的患者,她会结合认知重构(Cognitive Restructuring)技术,帮助建立科学预期,明确正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功能与美学改善过程,而非立竿见影的外貌改变。
第三是提升治疗配合度。通过正强化策略(Positive Reinforcement Strategy),将长期行为训练分解为阶段目标,比如小患者来复诊时牙套戴得好,唇肌训练做得好就及时表扬并奖励,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主动性与依从性。
作为医疗管理者,肖世芳认为心理学的价值在于理解人的动机与行为模式。
在她的医疗团队管理中,有医生对分诊制度有异议,对有拒诊或者挑患者倾向的医生,她会用积极心理学的优势视角(Strength-Based Approach)与医生沟通,肯定其独特价值,减少社会比较带来的负面情绪。
同时,她将应用行为分析融入医疗管理,将目标分解为可观察的行为指标,并用正强化进行激励。当医务人员在遵守安全流程或完成高质量文书时,她不仅表扬结果,还会分析方法并提供支持,让医疗管理更具温度和科学性。这种方式与当下流行的“赋能型领导”(Empowering Leadership)理念高度契合。
肖世芳提及自己选择UEM的一个重要原因,是因为中文在线学习模式。
这种学习模式最大的便利在于时间与地域的自由——无需脱产或出国,即可获得国际化硕士教育,这对有职业和家庭责任的人尤为重要。
同时,课程配有中文字幕与中文电子教材,让她可以专注于理论与技能的吸收,而不必因语言障碍分心。在线课程还可以反复回放,方便深入理解复杂的理论与案例。
当然,在线学习也有挑战,比如同学间的交流更多依赖线上群组,缺少面对面的思维碰撞。但UEM的线下活动弥补了这一不足,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与职业人脉机会。此外,线上学习对时间管理的要求很高,只有保持稳定的学习节奏,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。
对于有志于学习心理学的同学,肖世芳建议,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——兴趣型学习可以广泛涉猎,职业型学习则需构建系统化的知识框架,结合伦理、法律等内容,确保未来的职业合规性。
其次,心理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、持续演进的领域,临床实践尤其强调案例积累与反馈。
最重要的是坚持终身学习。在技术迭代加速、行业边界不断模糊的今天,单一技能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,新知识、新工具、新模式层出不穷。持续学习不仅能更新专业知识,更能保持跨领域思考、快速适应变化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。这种学习不局限于课堂,还可以来自在线课程、行业研讨、跨界合作,甚至是日常工作的反思与总结。
“未来的高价值人才,是那些能够持续学习、灵活应变、并不断迭代自我的人。”她说。
内容转载自马德里欧洲大学官网
关闭